本条目初稿作者:Sunnysnow
一.个人简介
图1 尼采像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网址[1]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身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对于尼采思想的研究却可能是当代哲学界最缺乏共识的领域之一。人们虽然可以很容易看出尼采提出的主要理念,但是这些概念背后的真正含义,以及这些概念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是充满争议的。他的著作对于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关注的主题包括对于个人及文化健康和增强,相信生活,创造,权利,关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真实性更胜于关注形而上的世界。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对生命的肯定,由此对于一切消耗生命本有的自我扩展的力量的世间教条提出质疑。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了解尼采生平请访问单独的尼采条目。
二.时代背景
尼采所在的时代,正是德国蓬勃发展的年代。政治上,1870年德国统一之后,奉行帝国集权制度,正处于德意志的辉煌之中。经济上说,随着17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和工业的的急速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繁荣使人们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文化上,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哲学艺术等领域都出现了出类拔萃的人物。
然而繁荣背后有深刻的社会隐忧,尼采所生活的生活的19世纪充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就单单普鲁士(即后来的德国)便经历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战争造成许多生命在瞬间死去,尼采本人曾上过战场,体验到战争的残酷。而德国既不如英法有广大的殖民地,也不如沙俄有广大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加上军国主义思潮的泛滥,扩张成为一种必然,这意味着新一轮的战争的开始。就经济上来说,工业革命带来的的社会化大生产,使人的生活也像机械一样制式化,人类原本应有的自然活泼的生命力荡然无存。思想上,人们一方面受理性主义、基督教(了解基督教对待动物的态度请访问条目:基督教和动物)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被各种社会既成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一方面被随着物质的丰富,享乐主义开始风行。这种没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状态可以看做是西方文明日趋没落的征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尼采想要创建起新的价值体系,一方面他想打破既有的一切规范,提出要对一切价值重新评估的口号,另一面他反对人们毫无生命力的生活状态,他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认为必须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强调进化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超越自我。在他看来,人最终的要成为超越自我的超人,而在超越自我的这条道路上,人必须回过头去,重新认识和回归自己的动物属性。
三.尼采的动物哲学
尼采有一个名言:Man is the cruelest animal. At tragedies, bullfights, and crucifixions he has so far felt best on earth ; and when he invented hell for himself, behold, that was his very heaven。这是他对人类自高自大、残忍对待其他动物行为的深刻讽刺。[9]
在对一本名为《大陆哲学精选:动物哲学》(Animal Philosophy: Essential Readings In Continental Thought,by Matthew Calarco, Peter Atterton,2004)书籍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在大陆哲学的著作中,很少有人认真讨论有关动物的问题。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在讨论人类——很少涉及其他。这种对动物话题的忽视令人费解,一方面是由于大陆哲学显示出极不情愿采纳传统的人本主义和人类学的论述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它非常乐于接受尼采这样一个似乎动物优先(Pro-animal)的思想家。”“讨论人与动物之间的对立……尽管就生物学来说人也是一种动物,但其与动物之间巨大的不同使本书中涉及到的每一个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持一定保留态度,又一次需要指出的是,尼采很可能是个例外”。
'-图2 Animal Philosophy: Essential Readings in Continental Thought,
Matthew Calarco (编著), Peter Atterton (编著), Peter Singer (序)-'
在尼采的著作中,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多次提及,这种题材上的选取并非出于偶然,在2009年出版第一本系统研究整理尼采动物哲学的书籍《尼采的动物哲学:文化,政治及人的动物性》(Nietzsche's Animal Philosophy:Culture, Politics, and the Animality of the Human Being, Vanessa Lemm, April 2009)中,作者Vanessa Lemm指出动物这一主题在尼采对于哲学实践及哲学自身意义的重建中居于核心位置。
'-图3 Nietzsche's Animal Philosophy:Culture, Politics, and the Animality of the Human Being
Vanessa Lemm(著),2009,图片来源Fordham University Press,网址[5]-'
人是一种动物
在尼采的全部著作中,他将人作为一种动物进行讨论。动物在尼采哲学中并非比喻或者拟人化的投影,而是指向真实世界中的动物。相对于动物,人并不具有什么优先性。“人类根本不是万物之冠﹐每种生物都与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阶段上。”。就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来看,人并不居于全体生命的中心位置,仅仅是全体的一小部分。
文化和文明
人是动物性和人性的统一体,人类文化使人这种动物与其他动物相区别开来。在尼采的论述中,文化定义为教养,教育。与传统的启蒙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相反,尼采提出文化不是理性或道德现象,而是一种生命现象。文化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是由人的动物性所促成,而非传统上认为的,文化意味着人从他的动物性中分离或释放出来。Margot Norris称之为是研究文化的新途径“生物中心论”,她认为在思想者,艺术家和作家中存在这种“生物中心传统”, 尼采和卡夫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这种传统中人并不“像”或者“模仿”动物来进行创作,而是“作为”动物依照他们自身的“动物性”充分发挥活力和表达观点。
作为人生中与文化相对抗的另一主题,文明定义为饲养和训化。文明的进程反应了人类道德和理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动物性被消除和压抑了。与文明相比较,文化的任务在于如何形成不凌驾于动物性生活之上,却可以使生命完整,充溢于生命的生活形态。
动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尼采认为,人的生活是所有动物生活形态中最脆弱的。这种脆弱性来源于人对其他动物的卑视和低估。为了克服这种这种脆弱性,人类需从动物那里“抢”来一些优点。他们需要变的更加具动物性,更有直觉,更健忘和更自然。其中动物性的遗忘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遗忘与记忆乃是同等原初的生命力量。其中记忆属于人,记忆是人这种动物所专用的,发展出记忆的同时人类也忘记了野性的,充满激情的过往。遗忘属于动物性的特征,回归动物的遗忘,这将使人不再仅只为眼前而生活,而是去考量将来的需求。
人性与动物性的相互抗争有重大的文化和政治意义,这种对抗向着战胜统治和压迫而努力,导向自由的新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在生命中人性超越动物性是一种颠倒,人类应该恢复他所压抑的动物性。由此,人的生活和文化的关系应被理解为人类的动物化。这种动物化不是一个道德提高或者人类自我完善的过程,相反的,它的目标是由经由文化和回归动物性使人类变得更丰富与有力。
尼采将动物性放在人类自我理解,文化以及政治的中心位置。尼采反复强调人类回归他的动物性的开端,即回归动物性的梦境,这将有助与他发现生活即是梦,活着就是去梦想。能否重归动物性的梦境对于人的未来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可以使人重新寻找回在文明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失落的自由和创造力。只有如此,他才能继续生活下去,梦想,想象,创造生命的新形态。
动物性与政治
就政治哲学上来讲,当人类与自己的动物性相对立,或者否定其所起的创造性作用,这样形成的政治形态呈现出人统治人,人压迫人的特征。相反,当人类与他自身的动物性相关联,这将使形成的政治形态植根于权力个人的责任感中,尼采视这种责任感为一种本能。这种本能给人的动物性提供了一个在建设社会和政治生活形态中正面和富有创造力的地位,由此,权利个人的承诺成为了一种超越统治和压迫的政治力量。
动物性与经济
与政治相类似,文明的经济制度呈现出对于人的动物性的剥削,其目的在于以个人的被标准化为代价,来实现公共和团体的自我保存。文化的经济制度提高个人的责任感,使被奴役和被强制的得到解放,使生活形式多样化。
动物性与宗教
宗教由于被教会或政府所控制,这依然是一种权利的运用和一种控制的形式。尼采对基督教的宽恕做出了批判:宽恕无法打破复仇的循环,它使生命局限于不断重复和唤起不满;同时它否定了动物性在人形成社交能力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无视动物性遗忘的重要作用。尼采提出宽恕应该被馈赠所代替,因为在馈赠中动物性遗忘是必需的,因此馈赠应该被视为是一种动物性特性而非是通常认为的人类美德。一方面动物性遗忘打破了复仇的循环,另一方面,它建立了一种不是基于功利主义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充分尊重了彼此的自由和差异。
动物性与历史
尼采的的历史学概念和史学编写中,动物性及动物性遗忘依然重要,遗忘要早于和原始于记忆。这种历史不是科学的,而是艺术的。因为这样的历史对于过去事实的重现,更加注重对历史的解读。动物因为能够忘记,因此历史对它们来说并不存在,它们在每一瞬间都真正地死去又在每一瞬间都完全显现自己,决不会与本来面目不同。这种“能忘记” 即无历史地去感觉是一切幸福的根源。
动物性,语言与真实
形而上学的目的在于追寻真理,从而不断更新哲学的意义。尼采认为,真理是一种比喻,比喻是文饰和抽象的语言,因此,对真理的思考无法从对语言的思考中分离出来,无法真实反应生活。倘若如此,哲学做为一个寻求真理的概念,在开始之初就已经毁灭了。尼采为这个两难境地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将比喻和直觉比喻区分开。前者借助于抽象思维建立了一个有规范和权威语言学规则的抽象世界,后者借助于图像思维建立了一个由第一印象构成的直觉世界。图像思维产生与生活遭遇时的直觉性的图像,这些图像能够呈现出隐含在生活经验中的真理,同时不会毁掉它。尼采将这种图像思维的思维方式与动物性相联系。因此,追寻真理,更新哲学的意义,依赖于回归动物性的图像思维。
动物,人,超人的连续性
在尼采的论述中,遗忘属于动物,记忆属于人类,承诺属于超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静止不动,而是相互竞争。因此动物,人和超人互相联系,不能被区分为截然不同的进化阶段:“人类是一根系在动物与超人间的软索”。尼采肯定了这三者之间的连续性。“人类之伟大处,正在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
他认为人类生活不能与动物生活以及一切有机无机世界相分离。尼采反对认为人类生活是有别于其他生活形态的一个孤岛的观点,认为这种与其他生活形态的分离和孤立必将带来人类生活的衰落。弃绝其他一切生活形态,仅靠人类生活自身的力量无法推动自己向前发展。
动物性与超人
成为超人取决与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开放自身的动物性。动物性的抵抗持续存在于人乃至超人中。超人是这种动物性抵抗的一个结果。对尼采来说,人不是一种天赐,一种物质存在,也不是自然如此,从它构成和解构的最开始就指向了一种超人的形成。人类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的改变和自我超越。“人类之可爱处,正在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
动物,人,超人三者的紧密关系是独特的,因为他们一方面是连续的,同时又存在不连续性。通常认为,人按照一个线性意义上的时间过程从他的动物性过往成长起来,并成功的将自己解放出来。尼采持相反的意见,在他看来,动物性作为一种相异,一种创造性的贮备,一种生命再生力量,使人类能够跃入未来。未来存在于人类自我超越的能力,而为了实现这种自我超越,人类需要回归他的动物性。 因此动物性永存于人类文化的起点和每一次的新起点。通过回归他的动物性,人类被指引向人性,这是因为,动物性中拥有这样的秘密,它知道如何用过去搅乱和推翻现在,从而带入未来。依此,成为超人需要回归他的动物性,因为动物性能介入,超越并撕裂他的人性,从而为超人的出现创造空间。
动物性与多极化
尼采认为,每一个细胞都有各自的精神;精神的存在是一种生理机能。生活的总体是一个固有的历史进程,在每一种有机物甚至有机细胞中都有相关记忆,即使是最小的存在实体。每一种生活形态的形成都与其他所有生活形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种生活形态都存在于整体中,正如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单独的生活形态中。每一个有机细胞的形成在绝对意义上都是独特和唯一的。每一个细胞彼此不同,每一个个体的动物和人亦是如此。所有细胞与生物的这种唯一性反映出生命现象的整体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每一个细胞的自然记忆的不同在于它不能以一种理想的连续性来重现生活总体的历史。对于自然生活的记忆是由持续的反向运动,与遗忘对抗,对已形成的特性消解所决定的。对自然生活的记忆表明生活的总体并不是朝着使整体中各方面和谐平衡的方向发展的。相反,生活的总体由所有生活形态或赞成或反对彼此的对抗竞争组成,不断使固有的单一生活形态多极化。尼采认为自然寻求生活形态的多极化,并认为这种多极化可通过文化获得,因为文化源自对于动物性生活,人性生活及其他的生活形态的连续性的肯定。
四.尼采的动物哲学思想与当代动物福利和权利观点的比较
传统的动物福利并不否定人对动物的所有和使用,它只强调使用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残忍,尽量人道的对待动物。新福利主义的观点介于两者之间,他们声称支持动物权利,但支持使用动物福利法规作为逐步改善动物权利的方式,这种观点不动摇动物的人类所属物地位。
在这两种对待动物的观点中,尽管有程度和定义上的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站在人类中心的立场上来审视和讨论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的。动物是人的所属物,或是是拥有“人格特征”的造物。而在尼采的动物哲学中,人本是一种动物,他比动物超越之处在于人类拥有文化,而这并不意味着人高于动物。同时,这也不意味着人成为世间最高级的存在。人是一个发展中的状态,动物也是,它们都是从“植物-虫子-猴子-人-超人”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环。人只是一种连接性的存在,连接动物和超人。同时,人需要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动物性的一面,以此来避免人类社会文明对自己生命力的侵蚀,人要依靠自己动物性的特质来达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这些关于尼采动物哲学的观点看起来有些类似于深度生态学的观点,1985年,Bill Devall、George Sessions在他们合著的《深度生态学》一书中阐明了深度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其中包括: 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它们的幸福和繁荣都有其自身价值的:这是一种内在的、固有的价值,它独立于人类对其它物种的利用而存在;意识形态的改变主要是指人们应当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亦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远比更高的生活质量来的重要。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将让我们感受到“强大”和“伟大”的区别(如果人们只注重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那么他们只能算是强大的;而当人们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更加重要时,人类就将变得伟大)。然而后者是在以人类为中心的环保改良主义的问题已经暴露之后才提出的,而尼采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认识到相似的内容。
以尼采的动物哲学来探讨动物保护,意味着动物保护行为不再仅仅是人对于“弱势”的动物的怜悯和人道的体现,而是人对于自身认识加深后自然而然的行为。人类没有动物的所有权,人类也是动物,人类伤害动物的合理化等于人类伤害人类的合理化。割裂和否定人是一种动物,不仅仅是一种自大,更是一种为人类自我发展自掘坟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Friedrich Nietzsche,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riedrich_Nietzsche&oldid=370818474;
[2]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322.htm,最后访问时间2010-6-30;
[3] Friedrich Nietzsche,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nietzsche/,最后访问时间2010-6-30;
[4] Review of Animal Philosophy: Essential Readings In Continental Thought; http://www.wordtrade.com/philosophy/ethics/animalrightsR.htm, 最后访问时间2010-6-30;
[5] Nietzsche's Animal Philosophy:Culture, Politics, and the Animality of the Human Being
出版信息,http://www.fordhampress.com/detail.html?id=9780823230280,最后访问时间2010-6-30;
[6] Nietzsche's Animal Philosophy:Culture, Politics, and the Animality of the Human Being,Vanessa Lemm,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09;
[7] 尼采,http://christ.org.tw/philosophy/philosophy/Nietzsche-s.htm,最后访问时间2010-7-18;
[8] 深度生态, http://appedia.arc.ngo.cn, 最后访问时间2010-7-18
[9]http://thinkexist.com/quotation/man_is_the_cruelest_animal-at_tragedies/260955.html , 最后访问时间2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