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中文动保小百科(APpedia)国际水准的动物保护百科全书 - 印度教和动物


本文选自:《ARC中文动保小百科(APpedia)国际水准的动物保护百科全书

ARC中文动保小百科(APpedia)是一个免费的关于动物保护的在线百科全书 ,了解更多APpedia的信息请访问网站:http://APpedia.arc.capn-online.info 或发邮件至百科编辑团队联系邮箱:APpedia@arc.capn-online.info
主编及主导师Editor in Chief and Principal Supervisor: Dr Jenia Meng

印度教和动物



本条目初稿作者:洛一琳

概述

印度教是对动物友好的古老的宗教。印度教发源于印度大陆,教徒人口占当前印度总人口的80.5%[3]素食是印度教基本要求[5]。在东亚地区流行的佛教也发源于印度大陆,佛教传承了发源地更加古老也更为流行的印度教的许多基本理念[6],印度教全球人口是佛教2倍左右[4]。

一:印度教的起源和形成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约形成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不同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没有明确的创教者,其教义和精神来源有两个:一是原雅利安人的信仰吠陀教,二是古印度原始居民德拉维达人的信仰婆罗门教。

雅利安人,ARYAN,源自梵文,意为“高贵”。史前居住在中亚,曾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畜牧业、农业在当时已很 先进,进入了铜器或青铜器时代。擅长骑射,崇拜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以父系结构为社会主体。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公元前3千年 至2千年初,雅利安人分成若干支系,分别迁往新的居住地,其中的一支,约在公元前1千年到达南亚次大陆,与当地的原始居民 德拉维达人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融合。雅利安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文化,也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带到了印度,这就是吠陀教!

吠陀,梵文VEDA的音译,其含义为“知识”或“光明”,雅利安人在长年与自然为伍的游牧生活中,已经意识到变幻莫测的 大自然拥有人力不可逆的能量,从迷茫到臣服到崇拜,日积月累,形成了口头传诵的颂词和咒语,约在公元前1500年到600年间 编撰成册,这就是至今仍广泛应用的《吠陀经》。

吠陀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万物有灵”,即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有神灵的,人力不可轻易的破坏、对抗或亵渎。自己的祖先和 能征善战的英雄也在崇拜之列。凡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河树木、花草土石及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因为这些生物 都是神灵的化身,凡是有神灵的物质都具有人力不可违的能量,人要对其朝拜、敬畏!

吠驮教兴盛在公元前1千年至5百年间,这个时期史称“吠陀文化时期”,次大陆的农业、手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贫富分化导 致奴隶制的形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繁琐的祭祀程序的吠驮教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而走向衰落,印度原始居民德拉维达 人的宗教——婆罗门教逐渐取代吠驮教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婆罗门教的教义延续了吠陀教的基本宗旨——多神崇拜,又在此基础上将众神分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楼那、苏里业等, 空界有雷神因陀罗等,雷神因陀罗则是印度人民最为敬爱的神祗之一,这与南亚干旱少雨的气候不无关系!婆罗门教在公元4世纪印 度笈多王朝时期空前繁荣,建立了寺庙,印度史上最伟大的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在此时完成最后的编撰,神话集《往 世书》也由神学家们编成书籍。

婆罗门教的主要经籍是吠陀经,按其成书的时间来排列,吠陀经由四部分组成:

《吠陀本集》有四部:1 《梨俱吠陀》这是最古老的本集,约成书于公元前20世纪,共10卷,主要是对于自然诸神的赞歌和祭 祀祷义。2 《耶柔吠陀》,主要内容是对祭祀时诗歌的应用说明。3 《姿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的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的歌 曲集或旋律集。4 《阿阔婆吠陀》,多是与民间信仰有密切关系的神话、巫术,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科学、天文学和医学知识的 萌芽》。

《梵书》,也称婆罗门书、净行书,内容是说明吠陀本集的祭祀起源 目的和方法的赞歌和咒术。

《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用来说明祭祀的意义。

《奥义书》 也称静坐书、秘书,是森林书的附属,是吠陀的最后部分,开始以思维的方式探讨人的本质和世界的根源。

除了《吠陀经》外,“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是婆罗门教主导政治领域的三大纲领,为后来印度教的种姓制度 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6至5世纪,印度思想界出现空前的混乱状态,沙门主义思潮(宗派及自由思想家的统称)及佛教、耆那教相继兴起,向占 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发起攻势,否定吠陀的至高权威,指责婆罗门教的政治霸权,反对婆罗门教用大量动物作祭祀的牺牲,在新思想 和新宗教的冲击下,婆罗门教走向衰落。到了公元8百至9百年间,印度宗教史上的改革家商羯罗对婆罗门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 纳印度民间信仰,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教徒,结合印度境内各地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及不同的宗教观点,形成对“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三位一体的崇拜思想,建立了寺庙和圣地,婆罗门教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被更多的印度人民所接受,从而完成了民间信仰向国教的过 渡,印度教形成,也称新婆罗门教。

二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和特点

图1 印度教的神像 图片来自 大唐网[1]

教义: 1 多神崇拜 印度教徒认为自天上七界到地上七界有神灵3亿3千万个,但崇拜的对象只有三位即代表“维持”的大梵天, 代表“创造”的大神毗湿奴,代表“破坏”的大神湿婆。多神崇拜主要体现在不伤、不杀害一切动植物上。

2 种姓制度 印度教将教民按所从事的职业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婆罗门,成员是祭司和神职人员。第二等级为刹帝利,成 员是武士和贵族。第三等级为吠舍,成员是手工业者和农民。第四等级为首陀罗,成员是奴隶。此外还有“贱民”“不可接触的人”为第五等 级,也称“旃陀罗”。

3 轮回 印度教徒宣称: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而且灵魂不死,认为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而是无穷无尽的轮回,神、人、 动物都是这轮回中的一员,不论因行善升天或是因恶行沦为畜类。这样的生命都需再次轮回。因此,虔诚的印度教徒所追求的是脱离 生死轮回,进入“梵我合一”或“涅槃”的境界。达到这两种境界的途径有两条:一个是虔诚的朝拜,一个是瑜伽的修炼,通过各种身 体姿势集中心志,使精神和灵魂达到与“梵”的相结合。瑜伽,作为一种宗教的修炼方法问世,如今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平凡的身体健美 训练中,所以,宗教作为一种特殊层面上的文化在世界各个领域都有着无法忽略的地位。

4 吠陀至上 在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演变为印度教的过程中,吠陀,一直是次大陆居民的根本追求。只是各个时代和 各个教派对吠陀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发挥。但对“知识”和“光明”的崇拜却一直是印度教徒奉行的准则!

特点 1 教内成分繁杂派系林立:印度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教派和学派,这些教派和学派又派生出很多的分支,原则上都属于 印度教,但又有各自的教义和圣坛。主要有湿奴派、湿婆派和从湿婆派中分离出来的性力派。湿奴派中有黑天派、世土派、大王派。湿婆 派有克什米尔湿婆派、林伽派、圣典派。性力派有左道派和右道派。

此外还有伽比尔派、梵社、罗摩吉里希那教会。

2 派系间相互矛盾又相互和谐的教义:用马克思的话来概括印度教还是很准确的: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 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净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三 印度教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图2 印度教庙宇 图片来自 大唐网[1]

作为印度的国教,从其诞生起,印度教就影响并主导着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中,种性制度以教规出现,却逐渐演变为政治制度 延续几千年。直到近现代,印度的有志之士为消除种姓制度做了大量的努力,如圣雄甘地就曾发起过“哈里真”运动,哈里真,意思是大 神的子民,认为“贱民”与其他印度教徒一样是大神的子民。如今,印度政府在就业、教育等方面对贱民实施优惠政策,延续千年的种姓 制度也早已宣告废除!

其次,男性至上,这与雅利安人的游牧狩猎生活中男性所处的主导地位分不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将本帮的文化大力推广,如崇拜 善战的勇士和男性神祗,都大大渲染了男性第一的思想。如《罗摩衍那》中的罗摩,印度教中的大神毗湿奴、湿婆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以 男性的面目出现的。在印度教的寺庙中,即供奉着神祗也供奉着伽摩(男性生殖器)至此将男性至上的思想挥发到顶点。

第三 不杀生 绝大多数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不杀生,认为杀生是恶行,而一旦有了恶行来生会成为动物、畜类。在宗派林立教义 丛生的印度教中,不杀生灵却是各派普遍遵从的一条教规,这就使众多的动物在印度生活不会有杀身之祸。

四 印度教与动物的渊源和保护

印度教与动物的渊源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印度教的伦理中有五债之说:即人生来就要偿还五个方面的债务:祖宗债、神债、仙债、人债、鬼债。鬼债 指的就是向动物还债——人靠动植物生存,为了感谢他们应该同情并且不伤害它们,如喂养动物、爱护植物等。其二,源自 于很多动物与受崇拜的神祗有关,如湿婆的坐骑大白牛南迪。其三,源于多神的崇拜,在印度教中,自然界中的一切皆有神灵附体,花草树木 风雨雷电都是神的化身,而动物、植物、鸟类更都是神灵的化身,因为崇拜一切有神灵的物质,自然就不能杀害生灵用以享受。在印度,很多 动物享有与神同等的地位。

图3 牛 图片来自 大唐网[1]

印度人视牛为圣牛。原因有二:大神湿婆的坐骑即是牛,大神毗湿奴在人间的化身黑天,就曾是一个牧童,看管的就是牛。二 牛一生都在为 人类做着默默无闻的奉献;牛在田地里耕种拉车,牛粪晒干成为燃料、肥料。母牛的母乳给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并繁殖后代,以母性的仁慈宽 厚博得教徒们的尊敬和爱戴。牛无私的付出只需些许的回报——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奶。所以,印度人对牛是感激不尽的。牛在印度是绝 不可以宰杀的,更不可以食其肉,否则,会遭恶报。其罪过,如同杀害生身父母。走在印度的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一只或一群牛慢慢吞吞的 在行走,全然不顾身前身后的车水马龙。在印度也几乎看不到谩骂和殴打的现象,而印度政府也早在1959年就颁布了《禁止屠宰圣牛》的禁令。

印度教徒尊敬圣牛的教义是否值得全世界的人口效仿?因为牛不只在印度是无私的付出,在世界各地也如此!!!

大象

印度教徒对大象也是敬爱有加,一是因为大神湿婆的小儿子加涅撒是一个象头人身的神,其次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大象军阵。大象在印度教中代 表这财富。目前,印度约有大象两万头,与从前的一百万头不可同日而语。印度既是“与动物为善”的动植物天堂,又是走私偷猎和贩卖的市 场。

猴子

猴子在印度受到供奉,源于史诗《罗摩衍那》,在史诗中,主人公罗摩王子与恶魔罗婆多那作战,千钧一发之际是神猴哈努曼带领猴军助阵, 帮助罗摩取得胜利。哈努曼还帮助罗摩救出了被劫持的悉多,击溃了代表邪恶的罗刹大军。所以,神猴哈努曼是印度教徒喜爱的神祗之一,几 乎家家都供奉着神猴像。不论城市乡村,随处可见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也会出其不意的跳到地上抢走行人的食物。至于溜进办公室找吃的, 找不到顺手拿走几张文件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总之,印度教中多神崇拜的教义是指导印度教徒的日常行为准则。在印度,几乎见不到殴打、残害、杀戮动物的事发生。在首都新德里,有 大片的绿地生存着近450种动物,它们自在的享受没有暴力,没有歧视,没有驱赶的快乐生活。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在印度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不论是被尊为圣物的牛、象、猴,还是普普通通的家畜狗、鸡、鸭,甚至昆虫,虔诚的印度教徒都珍爱有加奉若神明。“万物有灵”“不杀生”的 教义根植于印度教徒的心目中。也正因如此,动物植物在印度得到很全面的保护。印度也是第一个为鸟兽建立医院的国家。印度北部的卡奇兰 加国家公园,则始创于1908年,最初是野生动物保护区,1985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园占地430平方公里,园内生活着十五种印度濒危哺 乳动物,还庇护着数以千计的印度犀牛、叶猴、长臂猿、老虎、豹等。

在印度,出家门前随手带点食物,散发给那些街边路旁的猫猫狗狗、小鸟小鸽子,这是印度教徒的习惯!

印度圣雄甘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道德是否高尚,可以从其对待动物的态度上看出。印度,在梵语中译为“月亮”,国内民族众多,教派 林立,人口密度居世界首位,经济竞争力也仅仅排在发展中国家之列。但正如圣雄甘地所说,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宽厚 仁慈,这既是印度教义长期浸染的结果,也是本帮民族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本能体现。所以说,印度教“万物有灵”的教义将人性中“善”的 一面放大了数倍!

在时代的车轮隆隆碾过历史碎石的今天,印度教已诞生了数十个世纪,仍以在国内拥有百分之八十三的教徒传立于世界宗教之林。它泛神 和不杀生的教义教规,缔造了一个大爱仁慈的民族,更给日益严峻的世界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诚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圣牛圣象圣猴在享受快乐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了相当的麻烦,如牛阻碍交通,猴子骚扰行人等等,但这并 不足以影响印度人尊重生命的信仰。与当街杀猫杀狗相比,印度,这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度依然具备令人神往的魅力!

子曰:大凡“义”立者,恒久之!

资料来源

[1]本文照片均来自于大唐网 http://www.china-cdt.com

[2]本文参考资料为《新编世界宗教史》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4年出版 主编:史仲文、胡晓琳

[3]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in.html 最后访问时间 2012年2月11日

[4]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religious_populations 最后访问时间 2012年2月11日

[5]http://en.wikipedia.org/wiki/Hinduism 最后访问时间 2012年2月11日

[6]http://en.wikipedia.org/wiki/Buddism 最后访问时间 2012年2月11日


  • APpedia长期更新中,您可以在APpedia的网站上查看本文最新版本。查找方法:在页面右上角的搜索框中输入本文标题“印度教和动物”,在返回的页面内点击相应链接即可。
  • 当前版本的最后编辑时间为 2012 年 02 月 10 日, 10:21 下午